第330、331章 庆封的生死(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在这件事上,他虽是没与李然提前商量。可在做决断时,却还是要征求李然的意见。</p>

只不过,是放在了群臣表态之后。</p>

由此可见,如今的楚王对于李然的了解已经熟到了何种的地步。</p>

他知道李然的态度,他也知道李然知道他的态度,李然也知道他知道李然知道他的态度。</p>

所以,这一顿操作,显然就是逼着李然能够在这件事上,放弃自己所秉持的一贯态度。</p>

随着楚王的目光,在场的楚国重臣也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锁定在了李然的身上。</p>

他们当然也很想知道李然对此的看法。</p>

而且,他们都知道,在这件事上李然的发言权显然要比他们更重。</p>

“臣以为,庆封还是不该杀……”</p>

而李然的回答简洁而坚定。</p>

他答应过庆封要保他一条性命,所以,当此时刻他自是不会食言。</p>

众人闻声皆是一震,并皱眉不语。</p>

他们知道李然这么说,肯定是有他独到的理由的。因为,每到这种时候,基本都是如此。</p>

楚王见状,亦是一愣,随后却又当即笑道:</p>

“哦?这却为何?”</p>

李然起身,朝着楚王躬身一揖,侃侃而言道:</p>

“当年谭国国君对齐桓公无礼,齐桓公后来起师灭谭,大战不过数日,谭军溃败,谭国的国君谭子,逃亡至莒国,齐桓公却也并未是将其赶尽杀绝。”</p>

“之后谭子于莒国内得以繁衍,至今其脉尚存。”</p>

“大王既是以齐桓公为榜样,便该当效法。以宽和之姿待人。如此,方能为楚国的后世之君,留下一个仁德宽厚的好榜样。”</p>

“也唯有如此,可令世人从此知晓楚人也并未皆是蛮夷草莽之辈,日后世间贤才也会争相而投,届时楚国大业便可无忧矣!”</p>

杀一个庆封确实是太容易了,对于楚王而言,不过就是一句话而已。</p>

可只这一句“杀”,却可能就会对偌大的楚国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p>

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大概就是这个理吧。</p>

——</p>

第331章_王子弃疾的谏言</p>

李然自是不会忘记的承诺。</p>

他既答应了庆封,那自是要尽力而为,争取让他不会死在乾溪。</p>

所以,在面对楚王的询问时,他再度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了一番劝谏。</p>

而当他的话音落下,楚国群臣脸上的疑惑之色微微散开,不少人甚至也不由得微微点头称是,其中,自然就包括了申无宇。</p>

连年征战已使楚国的民力凋敝,眼下民怨四起,疆域之内皆甚为不安。</p>

在这节骨眼上,若是杀了庆封,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可杀了庆封以后所引起的后果,却是楚国如今所不能承受的。</p>

毕竟庆封乃是齐国叛逆,楚国一声不吭的杀了他,试问齐国会作如何想法?天下诸侯又会作如何想法?</p>

楚王若擅自杀了庆封,那便等同于是彻底推翻了之前虢地之会的誓言,这势必也会与中原诸国再度引发争执,甚至是直接与之交恶。</p>

到了那时候,楚国也将会直接面临内忧而外困的境地。</p>

申无宇一直以来就是反对楚王如此穷兵黩武的,所以,此时李然劝谏楚王可以学习齐桓公宽以待人,这也一下子获得了他的好感。</p>

只是,像他这样的明白人毕竟只是少数。</p>

绝大多数的楚人,大抵还是以鼻孔看人的。他们才不会管杀了庆封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p>

在他们眼里,既然庆封当初害得他们损兵折将,害他们妄死了这么多的弟兄。那这人就是罪该万死,没有其他可以商量的余地。</p>

而王子弃疾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因此他接下来所说的,可谓是极具扇动性。</p>

就在楚王听完李然所言,寻思着李然的说法倒也不错时,王子弃疾站了起来,并是缓步走到大宴中央。</p>

他一个拱手跪拜,并是含首大声言道:</p>

“大王,臣弟以为先生所言不妥!”</p>

“哦?季弟又有何高见?”</p>

楚王顺着话头便如是问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