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科举(3 / 3)

明末逐鹿天下 风啸木 3421 字 2022-08-15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雨庭老弟,你要对自己有信心。”

张胜北听他们聊着天,他自己也是很感慨。

他自己估分,法学分数最高。

不出意外,他会加入刑部或是大理寺。

如果有机会,能加入都察院更好。

他感觉三法司,都察院的权威最大。

十月十三日上午,贡院的大门再次打开。

这次将要考最为重要的进士科,这决定每个士子的。

他进入到考场,开考的钟声响起,监考官把试题发给他。

张胜北看到这份试题,他直接懵了。

进士科竟然不考八股文,他立刻反应过来。

不考八股文,这真的太好了。

八股文已经被前人写尽了,世家大族有足够的优秀文章。

他们更加擅长八股文,什么奇葩题目,都能找出对应解法。

像他们这种寒门子弟,科与规则变更,就与世家大族子弟处在同一起跑线。

他高中的机会,能至少增加五成。

张胜北想到这里,他非常开心。

立刻看向这张试卷的内容。

试卷的前面,都是一些浅显的题型。

主要有儒家典籍和诸子百家典籍。

这些题型完全是送分题,只要苦学几年,多读几,完全不会被难住。

这种题型很简单,一般都是拿出一句话,让考生补充上句和下句。

张胜北写完这些简单的题型,他有自信,自己一道题都没有错。

试卷后面的题型,主要是简答题。

张胜北看到第一题,他头上的汗就流下来了。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曲阜孔家享誉千载,不思报国。

宋末元初时,认胡虏为中华正统。

考生请简要作答,曲阜孔家能否代表儒家?】

张胜北这道题没敢下笔,曲阜孔家能是他这个小角色品头论足。

曲阜孔家,那是士林的贞洁牌坊。

哪怕上面散发着恶臭,众人也要说这个味道很香。

张胜北看向之后的题目。

【为何历朝历代,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人?】

【秦始皇一统天下,为何二世而亡?】

【唐为何没亡于安史之乱,亡于黄巢起义?】

张胜北继续看向最后一道大题,这是一道策论。

【论述你所了解的大明弊病】

张胜北有些懵,他参加过多次科考,第一次看到这种题型。

这种简答题和策论题占据高分的考卷,真能考验一个人的学识。

张胜北不知道怎么答这些题目,准备按照儒家传统思想作答,他感觉自己这次可能会落榜。

他刚准备下笔,眼神突然一亮。

秦王殿下出这种题目肯定是有目的。

回答这种问题,肯定不能用传统儒家的想法,要用心学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只要言之有物,获得不了高分,也能获得一个平庸的分数。

最后一道策论题,张胜北不是死读书的人。

他在乡间很活跃,接触过县城的大明官员。

对一些大明基层官僚的情况,他自己还算了解。

张胜北直接把他的想法,写在了考卷上。

写完之后,他总感觉这张考卷,就是投名状。

………………………………

苏河调来一个连的警卫团士兵,驻守在贡院这里。

进士科已经开考,学子们也知道八股文被取消的消息。

考试的钟声已经响起一个小时。

贡院里面没有出现问题,考生依旧在默默的写着试卷。

苏河计策基本成功,先用一些恩惠稳住这些考生。

他们最低能获得八九品的小官,大部分人已经考中官职。

他们也没有拼命的底气,只要有了退路。

这次科举不太成功,很多人会选择明年再考。

这一批考生不闹事,下一次科举。

所有考生都了解科举的情况,也没有人会再闹事。

咚的一声钟响。

进士科考试正式结束,考生们陆续退场。

莫雨庭等到他的朋友林文静。

“林兄,你考得怎么样?

这次竟然不考八股文,我这算白准备了。

现在不用八股文,我都不会写文章了。

只能随便写一写,不知道成绩会怎么样。”

林文静非常自信的说道:“还好平时有看报纸,很多题目报纸上都讨论的很激烈。

我摘取报纸上的一些精华,配合自己的想法。

自我感觉写的还行,不知道考官会不会认可。”

莫雨庭惊讶的说道:“林兄,答题还能使用白话文啊!”

林文静笑着说道:“当然可以,试卷上只禁止八股文。

这是秦王与大明在划清界限。

其他的文体一概不限,白话文当然可以。”

莫雨庭听到林文静这么说,他后悔的直抓头发。

“我完了,古文功底本来就不好,怎么就没想到用白话文,我也读了那么多报纸。”

………………………………

苏河在王仲策的陪同下,视察科举的批卷工作。

“士子们考完试,可以让那些出题的人出去了,他们已经被关了一个多月。”

很多题目都是苏河亲自出题。

但科举太复杂,他一个人没有办法完成所有出题任务。

苏河召集各界人才,直接出了三份卷子,送到保密级别很高的印刷厂进行活字印刷。

开考之前,苏河随机挑一份卷子,作为科考的考题。

这些出题人,全部被集体关了一个多月,不许任何人探望。

只有科举结束,他们才会被放出来。

就是为了防止,因为泄题导致的科考舞弊发生。

考生的卷子被监考官收上来,直接糊名处理,并在糊名处贴上一个独有的编号。

糊完名的卷子,被摘抄三份,分别让三名考官,按照要求给卷子打分。

考生的分数,就是这三名考官给的平均分。

考官给出的分数差距太大,这名考生的考卷,直接交给主考官进行评分。

王仲策看着考官前一摞厚厚的考卷。

“秦王殿下,考生的卷子,我们用半个月就能批改完。

月底就可以放榜。”

苏河听到后点点头,道:“这个速度可以了,一定要认真批改试卷。

这次科举考试,考生如果不满意自己的成绩,可以申请公开他的试卷。

让所有人评判他试卷的分数。

一旦有人评卷不公,我一定会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