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子见形势不好,暂时顾不上搬到辰凌了,机会稍纵即逝,他站出来道:“父王,儿臣也要推举一人,此人乃是山河榜上的著名剑客,一代高手,林惊羽,青衣门的真传弟子,在门派中不但修习一身绝世无双的剑术,而且对兵家著作也有研究,堪当左路军统帅,如有竞争者,可在军前比武夺印。”
魏太子的势力已经扩大,只是军方他渗透不了太多,这次亲自前往圣地,请出了这么一位高手,来为他增势,打压其它王子,以绝消那些王子夺权争位的念头,尤其是二殿下魏钰,目前是他强劲的对手。
在这政治争斗中,辰凌的威胁反而降低为次,一时可搁置下来,捞取更大好处和利益。
这一切变化,都在魏襄王预料之中,君王不怕臣子争论不休,党派林立,就怕所有臣子都众口一词,逼得他骑虎难下,只能跟着群臣的方向,被牵着鼻子走。
党派越多,倾轧不断,这些势力往往越要听命于大王,因为他们的权力和利益都来自君王,朝政适当争斗一番,有利于平衡各阶层的势力,听取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不能使一家独大,对王权构成威胁。
当然,这需要君王有足够的能力和洞察力,否则朝廷斗得四分五裂,一个错误的决策,有可能造成朝政千疮百孔。
在辰凌这个漩涡问题上,魏王只是抛出后面更重要的夺帅之事,使得各方势力已经顾不得问罪辰凌了,直接插到重点上,推荐将领,尽可能为己方获取一个出征为将的名额。
在战国时代,预备役正规军刚刚推行数十年,将领并没有培养那么多,很多时候,临出兵前,需要朝中大臣进行一轮的推荐,选拔一些名额,与军中一批将领配合混编,凑齐三军诸将数后一起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