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武将数十人,侍立在殿点前方,各国使节也都到了,站在另外一排,唯独墨家的人没有出现,像这样朝政议事,墨者是不会参与的,他们是门派,兼爱非攻,匡扶正义,但不居于庙堂,不会到任何国家任臣,有别于鬼谷宗、圣贤庄等。
“参见储君!”
“众卿家平身,今日诸位文武大臣,可有要事参奏?”
郭隗率先道:“各国时节数日前就已经来到大燕,与我国商议出兵之事,但是番邦各国都欲我大燕割地、纳贡,才肯出兵!”
“哦?各国都有何要求,不妨说来听听。”辰凌淡淡说道。
这时一个东胡的时节,握拳横在前胸,说着并不流利的中原话:“储君,我们东胡王有言在先,只要燕国同意让出西北十城,包括平阴、渔阳在内,每年纳贡十万黄金,美女五百人,良马两万匹,我草原无敌的东胡骑兵,开赴燕国境内,一举横扫齐军,助燕国夺取失去的国土,不知储君意下如何?”
辰凌不答,微微一笑,转向其它时节问道:“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我鲜卑族愿意出兵一万壮丁,助燕国夺取失地,但是需要燕国割出东北部长白山以北的土地,让给我们鲜卑族,同时给我们三十万石粟米粮食。”
“我乌桓部落,出兵一万五千兵马,只要小兴安岭以北,但是襄平周围三城,都要划给我乌桓。”
辰凌越听越冷笑不已,这些少数族落,这个时候趁火打劫,狮子大开口,当我是三岁小孩儿?他们明着过来说帮助,其中暗中肯定也与太子平一方,齐军一方都有联系,就看谁给的利益多,他们就站在哪一方。
既然他们真的出兵相助,一旦他们的各路人马进入燕国之地,帮助赶走了齐军,万一他们不离开,屯兵在燕国境内,岂不是赶走了猛虎,招来一群恶狼,都很难说,就像当初齐国一样,本来出兵前是打着帮助燕国平定内乱,可是内乱被镇压后,齐军掉过头变成了侵略者,肆意烧杀抢夺,攻占了燕国全境,企图要吞并燕国。
“我中山国,出兵三万,切断齐军的补给,等燕国复国后,只要燕国的易水长城和城北五十里边界。”
辰凌心中杀意暗生,但不露声色,强压下去,保持冷静,微笑道:“好呀,眼下燕国蒙难,需要邦国大力帮助,这样吧,你们把要求都写下来,我与大臣们要好好商议一番,等来年开春之后,燕国大规模反攻之机成熟,自然会携带合约,到各国去求援,当时出不出兵,各国也可斟酌行事。”
他心下想,把开战定在明年春季,蒙蔽这些番邦国家,以及齐军和太子平一方,放松所有敌对势力的警惕,辰凌打算迅速练兵,短期内趁着五国与秦军在函谷关外大战,他就来个兵贵神速,先把燕国内部的几个齐军大营,全部偷袭拿下,逼着齐军退兵不可,等燕国实力大增,掉过头再收拾这些比邻的邦国。
这些交际经验,还是有的。
所有大臣都愣住了,包括易太后在内,都以为储君答应了各国使臣的要求,即使没有马上签下协议,但口头上妥协,也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储君三思!”
一些大臣纷纷站出来,劝辰凌三思后行,不要向番邦使臣妥协。
辰凌淡淡一笑,根本不为所动,开口道:“寡人心里有数,来人,先带各国使臣下去歇息吧,接下来,是我大燕国朝政议事,非我朝大臣,统统规避。”
顷刻,各国的使臣面带喜色地退了出去,既然燕国储君已经当面应承下来,他们也就算完成出使的外交任务,也无心留下来听燕国的内政。
议政大殿内,剩下五六十人,都是燕国的老臣和一些年轻的将领,参差不齐,断代比较严重,真可谓到了无将可用,无臣能辅的地步。
辰凌见众卿家在下面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他义正严词道:“诸位卿家一定在纳闷,燕国虽然摔落不堪,毕竟还是一个泱泱大国,即使灭亡,也不能向那些番邦妥协,要有气节是不是?”
这些大臣听到储君说出了他们的顾忌和不满,都住嘴望来,不自然地点了点头,由于这些老臣和新将,除了一些迂腐穷酸的老儒生,就是一些年轻气盛的小将,还有几位王亲贵族的人物,担任要职,对于公子职,第一次大殿接触,看他这次外交妥协,都有些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