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他都说完,允熥道:“芳远兄,朕听起来,朝鲜国的士绅百姓与大明一般无二,只是语言略有区别。至于风俗,大明各地的风俗各有区别,广瓷与景瓷也毫不相同。朝鲜百姓与大明河北山东一带的百姓的区别还没有山东百姓与广东百姓的区别大。”
“何况如今朝鲜也行科举,更是与大明无二了。”
朝鲜号称小中华,若是国内的士大夫听到允熥如此说话肯定会非常高兴,不过朱芳远一直对大明心怀警惕,闻言只是轻声附和并不答应。
允熥也不在意,对他又道:“既然朝鲜也已效仿大明行科举,不如朝鲜与大明行一样的科举之制,可好?”
“臣愚钝,不知陛下何意?”朱芳远心里一颤,问道。
“朕的意思,是朝鲜仿效大明,设立秀才、举人等功名,设立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等考试,从平民百姓中选拔人才为你效力。”
“陛下,我朝鲜国小,人口不过百万,如何能够实行如此多级的科举考试?”
“说的也是。朕记得朝鲜地方分为两级,道为一级,其下府、牧、郡、县并列。设置这么多并列的衙门做什么,还不如简化为郡县两级,某地设牧某地不设牧,全国地方官府分为三级。”允熥临时起意,对朝鲜的地方政府设置指手画脚起来。
说完这句话,允熥接着说科举:“以后朝鲜即可在地方实行郡试与道试两级考试,郡试考中者为秀才,道试考中者为举人,再举行国试,考中者为院士。院士在朝鲜国内就如同大明的进士一般,授官为官府效力。”
“朕也知晓朝鲜实行如此完备的科举毫无先例,所以朕可以派出礼部的官员帮助朝鲜改革新的科举之制。”
听了允熥的话,朱芳远低头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