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投笔从戎(2 / 3)

我要做驸马 北冥老鱼 1016 字 2021-09-0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严格来说,班超当时的职位是校书郎,虽然带个郎字,但并不算是真正的官职,只不过是个抄书的小吏,特别是汉朝主要还是用竹筒,所以书籍的抄写十分麻烦,这才有了校书郎的职位,明朝时已经没有这个职位了。

“投笔从戎!”老朱这时也收起了怒火,反而将这四个字仔细的琢磨了一下,隐约间也似乎猜到了李节的想法。

“陛下,我大明的官员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数量庞大的吏员,虽然他们没有官身,但做的事务却并不比官员差多少,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小吏,比官员还要精通官场上的事务,安南是新附之地,官员不愿意前去,若是陛下愿意打破常规,将小吏转为官员的话,我想肯定会有人愿意冒死前去安南的!”

李节这时也终于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所谓官吏,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官是官、吏是吏,两者之间经纬分明,身份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以前小吏还能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但是老朱成立大明后,却将小吏的身份给锁死了,严禁他们参加科举,可以说只要做了小吏,恐怕一辈子都不能翻身。

老朱听到李节的话也露出沉思的神色,当初他之所以严禁小吏参加科举,并不是出于他个人的喜恶,当然贫民出身的老朱对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吏也的确没什么好感。

不过老朱当初规定各种户籍,让百姓们各司其职,比如农户、匠户、军户等等,这些都是出于稳定的考虑,小吏也同样不例外,现在李节提出要将小吏转为官员,无疑是打破了他当初的设想。

当然老朱也知道,自从李节介入朝堂之后,大明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海贸兴盛起来后,国内的工商也大受刺激,各行各业都开始繁华起来,这也对户籍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农户干脆舍弃田地去做工,特别是在江南一带犹为明显。

“父皇,儿臣觉得李节的这个办法不错,虽然开恩科可以增加一些官员,但这些没有为政的经验,派他们去安南恐怕只会乱上加乱,相比之下,还是小吏经验更加丰富,去了安南也能帮上六弟的忙。”朱标这时犹豫了一下这才上前开口道。